官媒批判所谓“佛系青年”,说好的关怀呢?
所谓“佛系青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这些天人们都在评论佛系青年,有人愤怒,有人调侃,有些写段子吹捧,有人写文章批判。其实,青年人所谓的“佛系”,无非是自我吐槽的一种方式。不管别人觉得有多不“正能量”有多丧,我并不觉得“佛系青年”就一定是负面现象。
佛系购物,能不跟卖家交流尽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合适就买,不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节省彼此的时间吗?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不就是体谅司机师傅在茫茫人海车流中找人的困难,不给司机添麻烦吗?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朋友圈好友那么多,如果不是发朋友圈谁会有时间翻看朋友圈点赞?所以随缘点赞都是温暖。
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四大皆空”,却看不到这也是不争不抢、不投机取巧的随性;人们只看到了青年人的懒惰懈怠,却忘了自己和当下青年已经隔了好几个时代。
时代之于个人,之于青年,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最近热映的《芳华》似乎也在说明这个问题。
前半部分的《芳华》脱离不了怀旧青春剧的俗套,后半部分的故事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矛盾与纠结:善良的活雷锋们不见得总有好报,想要批判加害活雷锋的人,却发现应该被批判的人和自己一样活得很好,应该被赞美的好人却过得比较惨。
青春,人生,对于每个人都只有宝贵的一次,到底该批判不同背景的个人还是共同生活的时代?
今天的青年们或许不曾直面当年的鲜血淋漓,却也看到了时代大潮之于个人命运的作用。
一个长辈曾经不厌其烦地向家族后辈讲述过他历经千辛万苦挣到一桶金,
如何在90年代别人憧憬万元户的时候买上了村子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盖起了村子里第一幢别墅,
如何在后来的改革大潮中站稳脚跟成了本地第一批响当当的的企业家,
但是他从来不会说,
为什么倒买倒卖的消息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更不会告诉孩子们,当年以次充好的产品都卖到了脱销。
一个年轻后辈只会在给长辈的新年祝福中讲述自己在外面创业的美好前景,
讲述自己公司马上就能获得融资,
讲述自己如何被上司赏识,
讲述自己即使挣钱不多毕竟稳定;
但他从来不会和亲人说,
他在酒桌上喝吐了多少回,
他的文案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他常常加班到凌晨好几点,
他喜欢的姑娘嫌弃他没有车房马上就要劈腿,
他只会在父母不停催促结婚的时候习惯性腼腆,
他更不会说繁华的北上广深他最喜欢群租房里只属于自己的几平米,
因为他曾经辞职半年信用卡刷爆被房东催房租马上就要睡马路睡公园。
时间是最好的润滑剂。
它让曾经的人们忘记了自己也曾疲惫不堪,也曾在时代大潮前踌躇不前,它让每个大人都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过来人,让每个年轻人失去了直接对抗指手画脚的勇气。
而这一时的温柔对抗、随遇而安成了特定语境里的所谓“佛系青年”,他们“不思进取,无聊庸俗”,他们仿佛是被“丧文化”摧垮的一代人。
孙悟空,也曾是个佛系青年
每个人都想成为孙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孙悟空想成为斗战胜佛,不抱怨,不烦恼,拯救苍生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其实,孙悟空,偶尔也曾是所谓“佛系青年”。
他本是天地孕育的精灵,想要对抗这生死轮回,学了一身本事却得不到天宫神仙赏识,他偷蟠桃盗御酒大闹天宫都只要个平等,无奈对抗不了统治阶层的规则。
他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一身怨气来不及发泄就为一个和尚累死累活感恩戴德。 打死几个妖怪就被带上了紧箍,当真是“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被懒惰无能的猪队友拖累,被肉眼凡胎的取经人几次逐出团队,被妖魔鬼怪折磨得魂魄出窍,被过往神仙看笑话。
西天取经艰险多,他也曾怪过观音布置的考题太难,怪过猪队友挑拨离间,三打白骨精被驱逐后索性回到花果山自在逍遥,不去找观音诉苦,也不求其他人说情。
取经大业似乎就此陷入僵局,被耽搁了。
看看那时候的观音怎么做。
观音既没有像以前一样主动帮忙,也没有安排弟子传话,更没有念紧箍咒逼着孙悟空主动就范。
因为她深知孙悟空的理想抱负,
她更知道孙悟空一路上的英勇表现,
她相信这是孙悟空暂时的逃避,也是取经团队必须要经历的磨难。
直到后来遇到黄袍怪,师徒历经磨难终于重逢。
紧箍咒本是观音教给唐僧震慑行者的手段,可是看看西游记里,除了真假美猴王那次,唐僧有几次使用对了?
如果不深究孙悟空的委屈与无奈,只念紧箍咒折磨行者,观音和唐僧有什么区别?
若真是赶走了悟空,真正的取经大业难道要靠八戒沙僧完成?只有孙悟空,才是真正可以信任的人,才是未来的斗战胜佛,就算他暂时脱离团队暂时心不在焉,也不能只凭一时表现否定全局。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乐于念紧箍咒,却不擅长为青年放松。前者有部分媒体以偏概全,对个体现象随意归纳,任性抹黑,后者有部分官媒不分是非,人云亦云地横加指责。青年们追求某些事务时,你们批评青年人不淡定;青年们淡定了,你们又说他们“佛系”悲观;你们让青年人太难选择了。
或许在你们的世界里,成长就应该有个特定的方程,脱离公式的独立特行就是离经叛道,却忘了,今天发出评价的那些人也曾穿着喇叭裤抱着录音机在胡同老人的不屑目光里招摇。
一个有信心的管理者,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该看到青年成长的不易,应该对青年怀有希望与关怀,而不是随意挥舞舆论的大棒横加指责。
不“佛系”的媒体和传播行业是继续宣泄情绪,还是鼓励上进?是继续跟风标签化,还是理性辩证看待这一现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青年,不要怕,向前走
鲁迅说过,“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同时,自然也是“前进的”。
青年是不一样的,就像取经团队里面的队员各有不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世界终究属于下一代,所以下一代总被赋予过高期望。
青年也是多变的,就像孙悟空也不总是一副毛猴子的样子。
现象可能是一时的,不代表会长期发展下去。人的本性有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有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不能因为青年一时的特立独行,就认为他们失去了好奇心,就认为他们无法担当未来。
70后吃苦,80后叛逆,90后颠覆,每一代青年都曾被标签化,都似乎被上一代过来人质疑过,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问题,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一边渴望斗志昂扬,一边不得不妥协调整。
人们总摆脱不了“代沟”,因为总是用旧的价值观判断新人类的新行为模式。当青年一代成熟起来,不要盯着他们创造的新视觉新思路会带来怎样的“青年震荡”,要记住他们也会为自己创造的新未来负责。
对于外界的评价与标签化,你可以不服,你可以抗争。
青年人自己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打压斗志,更不要被形形色色的标签迷惑自我,而应该勇于实现自我。
首先要接受自我。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发生时,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焦虑和逃避降低到合理水平,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轨迹,不被一时的困境迷茫,不被一时的成功迷失。
其次要突破自我。佛性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通过自我刻苦修炼,丰富自己的生活生存技能,丰富自己的经历和看问题视角,能够看到各个领域的关联,抓住可能存在的机遇,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无限可能。
最后要不被限制。不被自己与生俱来的强项和优势限制其他发展可能,不被自己天生的弱点限制住。天赋和弱点,没有什么是必须逆来顺受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安之若命的,不接受改变,有一天它们会成为你的绊脚石。不要冷落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经过后天种种磨练,你会塑造一个与世俗眼光完全不同的更加美好的自我。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收好曾经的徽章,继续做自己的榜样,收起调侃与抹黑,继续给予别人关怀与掌声,不是很好吗?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xiyetougao@163.com
有点赞冲动的朋友,请不要压抑自己